其他

美丽余杭 画说非遗 | 第二十六期 风筝制作技艺

2018-03-19 余杭文体

●●●

草长莺飞,

又到了放风筝的季节,

春天的天空是风筝的世界。



风筝,在余杭民间被称作“鹞子”,它是一种游艺器具,以竹、木扎制骨架,糊上纸、帛、丝绢等面料,画上图案,栓上线,以线牵引而迎风起飞。好的风筝能飞得很高、飞得很远,“放鹞子”也就成了颇受孩子们喜欢的一项游艺活动。在余杭的儿歌中,就有这样的唱词“正月踢毽子,二月放鹞子……”



风筝最早产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相传一个叫墨翟的人用三年时间发明了一种用木头制成的会飞的木鸟,这是人类风筝史上的起源。后来经鲁班改为以竹为材料,较原先的木鸟更为轻巧。到了有纸张产生后,又出现了用纸来糊风筝,民间称为“纸鹞”。在南北朝时期,风筝还在战争中起到了传递信息的作用。到了宋代,“放风筝”逐步成了人们所喜爱的一项户外活动。


余杭的风筝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宋代,南宋迁都到临安,余杭成了京畿之地,宫廷里的一些娱乐活动也被带到民间,其中“放风筝”之俗也在余杭广为流传。南宋宫廷画院侍招苏汉臣所画的“百子图”,上面就生动描绘了当时民间放风筝的场景。



余杭区地处江南,盛产毛竹和丝绸,为风筝的制作和流传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余杭民间的风筝制作属“江南风筝”流派,制作风筝的民间艺人均以师传或家传的形式继承。在余杭民间,“正月灯笼二月鹞”,已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娱乐器具。



传统风筝的制作讲究的是“扎、糊、绘、放”四艺,它既是一种娱乐器具,又是极具观赏性的一种工艺品。


指得是扎风筝的骨架;


指得是糊上风筝的面料;


指得是在糊好的面料上绘上各种精美的图案;


就是制作好的风筝拿到室外去放咯。



余杭风筝扎糊精巧、造型逼真、绘图精美,主要品种有龙串类、软板串类、软翅类、硬翅类、立体类以及微型风筝等。余杭风筝的代表作有龙、沙燕、蜻蜓、七星瓢虫、蝙蝠等几十种。


在一代代民间艺人的努力下,余杭民间制作的风筝构造精准、起飞灵活,在国内风筝界获得了一定的知名度。近年来多次受邀赴全国各地表演和比赛,频频获得大奖。余杭风筝曾代表杭州参加浙江省风筝比赛,多次获全省团体第一;其“紫荆花”风筝曾在全国风筝比赛中获得最大风筝第一名;“中华龙”风筝多次获得全国风筝比赛金奖,为余杭争了光。

文:丰国需

画:李迎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